12月中旬,很荣幸地跟着工作室的伙伴们去上海整本书阅读论坛的现场观摩学习。整本书阅读,作为当前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热点,可谓备受关注。不过对于我来说,名著阅读虽偶有接触,但谈不上多少思考与研究,更多的是对这种新课型的困惑与疑问,比如名著课到底应该怎样上?名著课到底要教什么,教多少?可以说,上海之行,我就是带着这样的一些问题去的。
两天的活动,既有公开课的展示,阅读经验的交流,还有名家的讲座,整个过程下来,收获很多,但困惑依然还有不少。先简单梳理如下:
第一,名著阅读教学前,教师读书了吗?
活动中,印象最深的毫无疑问是王栋生老师的讲座。幽默的语言中透着杂文式的犀利,嬉笑怒骂间,王老师多次批评现在教师不读书的现状。教师不读书,如何带领或指导学生读书,教师不读书,如何真正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教师不读书,如何与学生围绕名著进行真正深入的交流。大道从来至简,只有教师不断地阅读,先读,多读,熟读,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把握一本书的精髓,才能选择出最精华的部分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分享,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真正具有阅读价值的东西,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提高其对阅读的兴趣与热情。上海的几堂课,名师们对名著的理解让人觉得,他们是真正熟读精读文本了的,无论是对论语结构的理解,还是对孟子精神世界的把握,亦或是对《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解读与设计,都让人觉得眼前一亮,这种理解或者解读,唯有来自于教师深度的阅读,非他法所能至也。
第二,名著阅读教学设计时,你考虑学生了吗?
在上海的活动上,我们一共听了四节课,有《月亮与六便士》等读前导读课,也有《三国演义》等交流分享课。相较于几个名家讲座而言,几节课例引人思考的东西似乎更多一些。我们都知道,任何教学设计都应该以学情作为设计的起点,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来说,更是如此,对学情的有效把握是教师课堂得以进行下去的重要基础。然而,在上海的几个名家的名著课堂上,我发现这一点也非尽善尽美。比如说,吴泓老师的《论语》教学,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着关于《论语》的碎问碎答,而没有走到吴老师预设的《论语》的外结构和内结构这一核心内容里去。我们当然可以说这是一种基于学情的真实交流状态,但这种交流何以会显得有些低效而乏味呢?我想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对学情的了解不足吧。整堂课,我们发现,学生对《论语》的了解其实是相对有限的,于是教师的教学期待与学生的现状就有了较大的反差。照理说,这该成为教师教学的起点或契机,然而似乎并没有,整堂课,教师除了在琐碎的细节间翻来覆去之外,并没有重新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重新带领学生往自己预设的方向走去,而是有些生硬地试图完成自己课前预设的《论语》的内外结构,于是,课堂似乎更偏向于一种结论式的教学而非过程式的教学了。
第三,名著阅读课,教学的形式是否可以更富趣味化?
或许因为是高中课堂的缘故,几堂课似乎没有很多形式上的设计,更多的是师生间围绕名著进行的一场问答与交流。在几堂课中,印象较深的是第一节《月亮与六便士》的导读课,一上来,教师面对许多学生并未完整地读过这本书的情况,有些幽默地提出这是一本并不适合学生读的书。于是课堂上,师生便由此出发,饶有趣味地围绕本书的内容与人物形象进行交流,最终慢慢地走到了书里面去,当然,最终完成了从多角度去理解人物和本书内涵的目标。我想在导读课中,教师普遍存在着“我要告诉你这本书有多好有多精彩多值得读”的情况下,这位老师可谓“反其道而行之”,带领学生走进了全然不同的一种名著导读课堂。当然,这种形式的设计可以体现在问题中,也可以体现在活动设计上,当然也可以体现在教师个人解读的独特观点中。总而言之,名著课,除了有效,也必须有点趣。这一点,在《孟子》和《论语》教学的课堂上,我似乎没有看到太多,虽然,两位老师对这本书的解读还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