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温州二外初中教师“教读写”博客

过一种教育读写生活。

 
 
 

日志

 
 
 
 

“悉如外人”  

2018-03-20 00:00:41|  分类: 语文 潘学学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上《桃花源记》时,有学生问我,桃花源人的祖先躲避秦时战乱,不复出,隔了两汉魏晋,为什么里面人“男女衣着”,还会“悉如外人”,一模一样,一点没变?
我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所以说学生的想法很有价值啊,我课后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后来我看到了东晋文人的另一种画风的幻想社会: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对会稽,去西岸七十万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洲上多仙家,风俗似吴人,山川如中国也。(《海内十洲记》)
桃花源富有生活气息,有和谐美好的村落生活,住着普通人,表达的是普遍的社会愿望。这是他建立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上想象的理想社会,是他的追求。因而,最后他安排的“未果,寻病终”的结局愈显残酷、失落。
而瀛洲岛则是一个住着仙人的仙境,有长醉不醒的仙酒,有长生不死的幻梦,飘飘欲仙,反映了东晋士人茫远的、不切实际的社会幻想。
相同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风俗似吴人,山川如中国”。在描绘两种理想社会时,作者都有意将理想社会的外在风貌与现实社会相靠拢,以求一种现实的代入感。
事实上,合理的想象,不正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吗?
  评论这张
 
阅读(100)|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